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側記2:務農之道?永續是什麼?

第二篇來說說座談中,大家提出的問題:

1.  你的務農之道?
2.  我們常會聽到很多名詞:比如友善、有機、永續……。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那些就真的是友善、有機、永續?怎麼知道它就真的是對自然好?
3.  你一天的工作行程?
4.  你要做的工作那麼多,那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比如產量?或如何控制它的滋味?要如何執行?
5.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其實問題不只這些,我先抓我記得的,比較有關係的一起講。然後,因為我也無法原音重現,所以我乾脆寫老斌在講的時候,我想到或是我知道的東西(嗯,這樣算記錄嗎?)

【務農之道,與你會為農作物設定目標嗎?】

老斌務農不算目標型的,不是一開始務農就決定了目標,而是先盤點現況,比如手邊有多少錢啦,自己有多少資源啦,接下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然後慢慢調整。比如剛開始是想種菜,後來發現要無農藥無肥料種菜來「養活」自己實在太難,後來剛好有機會接手鳳梨田,這種中長期的作物似乎還算適合自己的工作步調,然後也喜歡吃自己種出來的鳳梨,然後也有能力處理加工,鳳梨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

那麼還沒開始種鳳梨之前,是靠什麼維生?那時候是先跟朋友換工,幫忙採收水果然後換次級品來做果醬。大概頭一年主要是靠這樣的方式維生。

不過有點要理清一下,雖然我說老斌不算目標型,但不代表沒有計畫。

這個意思有點像是,雖然不會為「未來」設定目標,但是會為「現在」計畫。比如現在有四個鳳梨田區,那每個鳳梨田區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會有個大略的計畫。這其實也有點像我上自學生的課,我無法為自學生設定「目標」,但我可以計畫我想跟他們一起做什麼事。

講到這裡,我發現「務農之道」可以跟第四個問題「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如何控制產量和滋味?」一起講。因為這個問題跟「道」有關,而這裡的「道」有點類似價值觀。務農之道看起來像是講方法,不如說是談價值觀,因為方法是跟著價值觀走的。比如選擇「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的「方法」,就是因為希望自己可以「減少對作物的人為干預」,既然是這樣,我們就不太可能去「控制」它。

與其說無法控制,不如說,因為不太想要控制,自然也就無法控制那個結果(嗯,好像在繞口令)。

但這樣講代表老斌對收穫沒有期望嗎?當然不是,老斌對收穫當然還是有期望。可是除了「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之外,還能做什麼?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跟「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一起講。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這時老斌用了一張我之前在講自學時所做的圖。簡單來說這張圖的意思是,我們當然還是對我們的對象(農作物、學生)有所期待,但在「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不體罰不威脅利誘)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辦法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這樣農作物(或學生)就有「機會」發展。





那要怎樣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簡單」來說,除了覆蓋之外,就是儘量不耕土,這樣植披就有可能多樣性,生物就可能多樣性,然後土壤動物也可能因此豐富,這樣的食物鏈就有機會讓自然界中的養分留在土壤久一點。但這個「簡單」來說,其實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因為不耕土種植,有實際層面的困難,比如草相的管理就要花更多時間心思(因為並不是不除草,而是在適度除草的情況下,又儘量保持草相的多樣性)(這個真的超難)。

所以整理起來,跟前面講的價值觀類似,就是儘量不以人工添加的化肥幫土地「補充」養分,而是以努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讓養分能透過食物鏈留在土壤裡久一點。但老實說這種方法需要長時間才「有機會」看到成果,而且還只是「有機會」。所以那張圖才會拉出那樣一條線──「我期待的狀態」以及「我可以忍受(接受)狀態」,我們就在這條線上,在兩端之間移動。

再拿自學來比喻,比如家長可能期待自己能夠「營造一個多元刺激的環境,讓孩子在當中自由發展」,但實際上自己的背景、資源、條件到底能做什麼程度呢?還有因為使用這種方式隨之而來的混亂與不可預期,自己可以接受到什麼程度呢?

所以還是很難說有哪一套操作方法就一定是「好」的,我覺得倒是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比較重要。「為什麼要用藥?」「為什麼不用藥?」「為什麼使用化肥?」「為什麼不用化肥?」「為什麼用堆肥?堆肥怎麼堆?」務農施作方式那麼多種,我們總是會聽到許多說法(就像教養方式一樣),那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個人是覺得從實做中得到經驗,然後思考,然後調整修改,並不是一開始「相信了」什麼就一路走到底的。


【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真的是怎對自然好嗎?】

最後來談一下這個問題。老斌現在不會說他是「自然」農法,因為他意識到只要是農法就不可能真正自然,只能說自己盡量減少人為干預與破壞。「人類做的這些事情,真的對自然『好』嗎?我們能努力不要對它壞就不錯了。」

再來是,有人提問:常聽到許多人會說自己是「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這些「真的」如同它字面所說的那樣嗎?我覺得這可以切幾個層面來想──

我們先假設,這些農法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意識到慣行農法對土地的影響,然後試著想要找出一套相對來說對土地影響較小的方法來耕作。在這當中當然有人是真的這麼想與這麼做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而就算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我個人覺得也無可厚非,只要他做的跟說的一致(至於價格該怎麼樣合理那又是另一個問題)。那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說的跟做的一致?老實說有點困難,因為大眾並不是都有機會直接認識生產者,就只能透過生產者提供的資訊來了解;那麼,生產者願意把資訊透明到什麼程度?消費者有沒有判斷這些資訊的能力?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對那些名詞的解讀。

最後,來談談「永續」。老斌在準備座談內容時,突然冒出一句話:「人類不可能活到永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做的真的能夠永續?」然後他在座談時又說:「我們口中的永續到底是對什麼永續?是對自然永續嗎?還是只是對自己的生產永續?」

最後放一張老斌在座談會中放的圖。老斌把常常聽到的跟務農有關的名詞,排成一個鳳梨的形狀,然後請參加座談的朋友挑出感興趣的名詞來提問跟討論。在座談會中還沒有結論或來不及講到的問題,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想了。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側記1:關於鳳梨PK



簡單來記一下這兩場座談。先寫鳳梨PK好了。

活動內容中寫了鳳梨PK,但其實真正到了講座的那一天,我們才開始想要怎麼PK。駿逸說來盲測好了,我說盲測好啊好刺激,然後心裡想著幹萬一分數最低怎麼辦?老斌說那就代表現場的大家不適合吃我們家鳳梨,哈哈這句話真敢講但似乎也沒錯,滋味這種東西沒有絕對高低只有喜好的差別?

第一場老斌切了四顆鳳梨,第一顆甜蜜蜜,是在路邊的鳳梨車買的,一斤52元;第二顆金鑽,是在頂好買的,一斤約43元;第三顆金蜜(我們第一次聽到這種品種),是在另一家頂好買的,一斤約85元,這顆有產銷履歷(但掃了QR code後發現資訊不多)。以上都是慣行栽種。老實說買完之後有點驚訝,最近市面上的鳳梨價格還蠻高的?

第四顆是我們家的土鳳梨,無農藥無肥料,一斤55元(去年是一斤60元。價格隨產量波動)。

因為是盲測,所以一開始我們也沒給大家看鳳梨(是說對鳳梨不熟的人看了鳳梨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品系),老斌就直接切,分別裝在四個盤子,然後一人一支叉子,一枚大富翁代幣。「大家四盤都吃吃看,吃完之後把代幣放在你最喜歡的那盤鳳梨前面。」

有的人從第四盤開始吃,有的人從第一盤開始吃,我自己也在吃。我覺得第一盤很水,第二盤味道很平,第三盤跟第一盤的味道很接近,第四盤則是又酸又甜濃度很高。我自己吃完就放心了,雖然那時大家正在投票還沒開票。

最後開票結果是1:1:1:10。先說明,我跟老斌兩人都沒有投票喔,投票的是參加座談的人(有些人因為選不出來所以沒有投票)。

其實有這樣的結果只是放心,沒什麼好開心?因為我們去頂好的時候,比如那顆金蜜,看起來已經過熟了,但我們並不是故意買顆過熟的,而是架上的鳳梨都那樣,雖然它看起來有點可憐,但也只好買了。但這顆有點可憐的金蜜不到兩斤,要129元,真是讓我有點驚訝。然後老實說我們本來還有去另外一家有機店,那裏也有一些鳳梨,可是看起來也是……有點可憐,比頂好的那顆金蜜看起來還可憐!我不知道為什麼,是品管出了問題嗎?如果我們買那樣的鳳梨買去PK也太不道德了!所以最後我們沒有買那間有機店的鳳梨。

不過怎麼說,我猜PK結果最多人選第四盤鳳梨,有可能不一定跟品系有關,而是跟品管有關係?可能大賣場跟餐車的鳳梨因為進貨量大,難免顧不到細節(但第一顆在鳳梨車買的鳳梨,其實外觀看來不錯),所以應該也跟種植管理方式有關啦!不然無農藥無肥料產量低又不好吃的話,是在種辛酸的嗎?

然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市面上多半都是賣金鑽,也就是偏甜的鳳梨,但是PK當天大部分的人都選土鳳梨?我在想為什麼?是因為這些人剛好都喜歡吃帶酸的鳳梨?後來跟小b討論,小b說因為土鳳梨又酸又甜,然後那個酸會更帶出甜,使得甜感覺更甜!比只有甜的金鑽或金蜜感覺更有層次!所以我們的小結是:對怕酸的人來說,土鳳梨再怎麼甜對他來說都會吃到酸!但對不怕酸的來說人,土鳳梨的甜就會比金鑽或金蜜的甜更有層次。當然還有個原因可能是因為老斌的土鳳梨「濃度」很高(濃度要怎麼解釋,這我還要想一下)。

對了要補充說明一下,這次PK的都是市面上的慣行法農鳳梨,並不是跟無農藥無肥料的鳳梨PK。所以,如果是跟無農藥無肥料的金鑽或甜蜜蜜PK,我也不是很有把握大家都會把票投給我們家土鳳梨。


鳳梨PK現場@月讀.書咖(照片提供:阿虎)

我前面寫「滋味這種東西就沒有絕對高低只有喜好的差別?」在經歷過此次PK後,我個人得出以下的小結:

1.    出貨品管:
如果鳳梨過熟或是本身有受傷,在賣場很多天沒人買,就算本來真的很好吃,也會變得不好吃(嗯,好像是廢話)。

2.    栽種方式:
無農藥無肥料真的比較好吃(原因之後再寫)。

3.    個人喜好:
假設出貨品管跟栽種方式差不多,差異就在對口味的喜好,這時就真的沒有高低差別。但品管跟栽種方式對滋味真的有影響,這個就不是用喜好來說了,而是用「接受度」來說了。有些人的接受度就很廣。

光是鳳梨PK就落落長寫了一堆,剩下改篇寫。

──廖瞇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之結束後之亂寫心得



結束了三夜兩天的新竹吃鳳梨座談會環台一周後有點恍神,去程是在由東至南由南往北的高速公路上間斷性暴雨下,在午夜前終於抵達了主辦人兼接待家庭的住所。主辦人兼接待人與本人以及與談人等一行五人在里港吃了餛飩與豬腳逛了雙慈宮後,上高速公路全力衝刺,沿途搭配台語算命電台賣藥電台以及被中國佔領的旅遊電台提神打氣,在奄奄一息下以游離姿態抵達了地下停車場,開車的主辦人說為什麼車子停下來身體卻還在晃動~!!

隔天在一些雜雜碎碎的走走停停的日常活動中,一下子就快要來到鳳梨PK大賽的時間,趕緊在雨中不同的場合買了三顆不同的鳳梨,買的當下才驚覺,種了五年鳳梨,這竟然是本人第一次在外面買鳳梨,在外面買鳳梨真的是需要勇氣,如果不是這次活動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在市面上買鳳梨了。鳳梨買好了,自己的鳳梨也帶了,在我們新的取貨點「月讀。書咖」的鳳梨PK大賽準備開始了。然後,就在本人切著鳳梨時,不知不覺主辦人已經開始開場,他們(主辦人、與談人、虎與果)之前已經擬定好如何讓大家投票決定鳳梨的喜好。接著大家開始吃鳳梨,我切完四顆後突然有點恍神,聽著黏黏糊糊的大家的聲音,順勢抬起頭看看大家的臉孔,幾個熟悉的臉孔讓我感到親切,好像有點不真實卻又有點日常,大概是本人經常心情放得很開,沒做過的事開始做之後似乎就順著時間或情緒讓它自然地進行下去。

在回答了前三個問題後,我的喉嚨開始覺得很緊,啥,為什麼喉嚨這麼緊,然後我就跳到最後一張投影請大家看螢幕上的一段文字,我要了一片酸鳳梨尾巴來吃喝了一口水,好像不那麼緊了,但覺得講話似乎有點費力。總之,還是blablablabla直到最後回答一位聽者的問題,講述我自己在人生某個時間點去思考,到底人是靠什麼樣的細節支撐活在這世界,然後我要怎麼靠自己活下去這種有點俗濫的哲學思考,接著就莫名結束了。喔,是講完這個回答後,去切了現場的最後一顆鳳梨給大家再吃一次作為結束,搞得本人好像很喜歡怎樣開始就怎樣結束的這種梗,最後在這經常下起暴雨的夜晚,一一送走各個朋友,包含口頭上說順路或很近,但其實是特意來支持我們的朋友,我眼眶沒有泛淚,心情也很平靜。第一天晚上就在抱持著由衷感謝心情中,與主辦人兼接待家庭靠著台啤18生的喉嚨治療在靈性充滿中睡去。

第二天我們刻意放慢腳步與心情,在中午被帶去一家我好喜歡的印尼小餐館吃中餐,那些大家吃不了的辣醬配料幾乎被我一掃而空,於是我感覺我的喉嚨都開了,心情也很開,哈哈。由於第一天殺了三顆市面上的鳳梨的慘痛教訓,今天的第二場講座索性不要PK了,以免有人為了解決沒人想吃的鳳梨,舌頭再次裂開。就在傍晚講座快要開始前,滂沱暴雨開始了,在我們到達場地小蝸牛不久後,一對年輕人在大雨中騎著車來到,小蝸牛其實是位在稍微郊區的田間小路裡,這兩位年輕人說他們從台北坐火車來然後租車騎過來,後來聽完後才知道他們晚上還要騎到內灣過夜,真的讓我們驚呼不已。然後我開始切鳳梨了,幾個先來的人先吃,接著其他初次見面、多年未見還有這次特別要感謝的朋友大家都來了,我們開始座談聊天,當然主要還是我在那邊劈哩啪啦講,因為我都隨著當下心情發揮,這一場主要圍繞在種鳳梨的經過、養分如何循環、耕作哲學上的面向,最後討論那個鳳梨文字符號圖,當然,最終還是以吃鳳梨來當個滋味豐富的收尾。結束後主辦人兼接待人說:這一場竟然報名的人都來了(還多來兩個),在這種天氣下也太相挺了吧~。真的是耶,這些朋友們真的是本人生命中的貴人啊。你看像yoyo這樣不敢吃鳳梨的人都報名來參加,還被我半推半就吃了一塊鳳梨,真的是喔,該怎麼回報呀。

就這樣,本人第一次與第二次的座談會就在這下著暴雨的夜晚結束了,在有點不真實的情緒中回到主辦人兼接待家庭家裡,靠著台啤18生的微量酒精稍微地乾杯了。

感謝主辦人兼接待家庭三個晚上的接納,讓我們在輕鬆快樂下順利度過這一回合,沒有主辦人的居中牽線斡旋,就沒辦法這麼順利的生出兩場活動,晚些日子再寄些鳳梨讓你們吃到舌頭裂開。

感謝名單
主辦人盧駿逸
新加入的取貨點「月讀。書咖」闆娘瑪莉
第二天座談場地小蝸牛
與談人廖瞇
接待家庭阿虎阿果
持續努力的鄭yoyo
無論遠近前來的大家
感恩

──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