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深夜食農──從產地到餐桌再到大腸


這照片是地瓜與白蘿蔔,地瓜品種是金時地瓜,蘿蔔品種是白玉蘿蔔。地瓜種了四個多月,蘿蔔種了一個半月。蘿蔔做成蘿蔔絲餅、蘿蔔湯、蘿蔔泥,地瓜煎甜甜脆脆來吃。

我期待吃一口香甜地瓜。當我是個上班族,今天網路下單明天就送到我家,晚餐我的期望就實現了;當我是個路人,在路邊攤或是自助餐,掏出錢結帳後就馬上實現了;當我是個農夫,我得要有四個多月的等待與付出。

在我吃地瓜的時候,腦海並不會浮現金時地瓜怎樣好吃的介紹文案,也不會浮現自己種植地瓜如何跟土地相連的浪漫畫面,而是扎扎實實地感受到自己種的食物自己吃的喜悅。說到底,要讓購買者真正的感受到這一股生產者的微妙心情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從作物變成食物的過程,是難以言盡,卻又不足為外人道。

我們常常透過出版品的資料、透過網路文字,去理解、去幻想我們嘴巴所吃到的「食物滋味」以及「生產環境過程」,東西都還沒吃到就先腦補,透過符號訊息去建構進食內涵。而如果不是自己務農、不是自己下廚、不是自己採買,那「進食內涵」將不同程度不斷地簡化再簡化,最終可以簡化到餵食的狀態。至於我所認為的「進食內涵」是什麼等待下回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