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紛紛擾擾,需要一點緩和心情的滋味。「紅心芭樂、柑橘洛神、百香芭蕉」,像唸經那樣唸幾次,心情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平緩一點?又來到了冬天,各種水果酸味表現勝過甜味的季節,也是適合做果醬的時節。
【紅心芭樂】
今年有幸,依舊能得到無農藥肥料栽種的紅心芭樂做果醬,農友素珍栽種的紅心芭樂扎實香味又足,除了芭樂原本的香氣還帶點梅子酸香,是每年都很期待的口味。處理過程將芭樂籽挖出另外煮,過濾後再與果肉一同熬煮,再加入酸柑汁和幾朵自家洛神提味定色,最後煮出柔滑順口的紅心芭樂果醬,很適合塗抹於任何物體,柔軟滑順絕對令人一口接一口,是我冬天最愛的口味。
● 售價:200元/220ml
● 果醬材料:紅心芭樂、酸柑、洛神、二砂
● 保存期限:冷藏二個月
【柑橘洛神】
各式柑橘類生產的季節,附近資深農友楊媽媽家的佛利檬、之前朋友家採的酸柑、還有夏天熬煮保存的金桔,最後都是為了跟最近自家採收的洛神來結合,多了柑橘香氣的洛神果醬,就好像牛奶冰淇淋中的香草那樣,微微地存在,卻讓一切都不太一樣。
● 售價:180元/220ml
● 果醬材料:洛神、柑橘(金桔、佛利檬柑、酸柑)、二砂
● 保存期限:冷藏三個月
【百香芭蕉】
這看起來很南洋風味的組合一定是大家無法想像的味道,或許之前有人買過我們出的百香香蕉,那是被我號稱果醬之后的地位,一種熱帶香氣十足的展現,香蕉變成芭蕉味道相似多了一點酸香與花香。自家鳳梨田邊栽種的芭蕉成長緩慢,果實扎實Q彈;百香果來自種芭樂的素珍,在夏天盛產期將果肉挖出冷凍,等待水果風味彼此適合的時刻。
● 售價:200元/220ml
● 果醬材料:芭蕉、百香果、檸檬、二砂
● 保存期限:冷藏二個月
★出貨方式
1.取貨點取貨,可省運費(臺北、新竹、高雄設有取貨點)。
2.三罐優惠組,含運600(郵局小包裹宅配)11/26更新
★若有任何問題請以Email詢問,謝謝。
Email:pureats@gmail.com
--訂購表單--
https://forms.gle/aYrQFLEffZXWuVkv5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19鳳梨統計文
照慣例,採收結束後,還是來整理(碎唸)一下今年的整體採收狀況與一些統計數字。寫起來可能很碎唸,加上除了採收跟販售以外每每總是有很多胡思亂想的東西,可以寫得很多,但懶得寫的時候更多,大部分是覺得,這寫給誰看啊?有意義嗎?關於農業,我們還需要更多意見嗎?某天上台北剛好跟老師吃個飯,亂聊中不經意脫口說了大概如此的話:人類註定是要走向滅亡的道路了。講完自己都覺得冷汗,原來這就是近來我腦中不斷盤旋的東西。
一邊聽著酸媽廟、一邊喝著白天煮的鳳梨汁結成的冰塊加高粱,稍稍適合充滿怨念的鳳梨採收毀滅文。
這次鳳梨採收與出貨數量(單位/台斤):總採收產量3910,其中良品3260,不良品650,良率為83%,好像還可以。總出貨量為2878斤,共254箱(小78/中111/大65),果醬總共323罐。採收期間為5/21─8/31,超過三個月,往年日期,2018(6/22─8/20)、2017(6/13─ 8/21),比往年多了一個多月。以上為有統計的部分,通常採收跟出貨量一定會有落差,原因很多。統計資料主要是給我自己看的,大家看看就好。
廖瞇最近偶爾會問我說:你會感覺到虛無嗎?我的想法是,我常常都感到虛無,而且小時候就常常覺得虛無,好像是感覺到說,我是不是在那邊耗著時間而已,什麼也做不了。好了,抱怨完畢,其實這就是一種倦勤現象,大家不用擔心。
今年鳳梨的採收面積有三塊,主要的產區有兩塊,都是三年以上的所謂老欉。越多年的鳳梨傾倒的情況越嚴重,採收的工作會越吃重。鳳梨老欉東倒西歪除草不易,能力有限下會放任一些草亂長,然後原本直線的株間行距已經不存在,必須自己對應出工作的步伐。在採收時必須更常彎腰檢查果實狀況,採收一趟下來腰酸背痛、汗流浹背,試想看看在六七八月熱季揹著鳳梨在田裡面這邊彎那邊彎,比起任何健身條件都要嚴苛,一回合下來都可以少掉一公斤以上的水分,提供需要瘦身的朋友參考看看。
果實的狀況跟往年差不多,一開始採收的果實都會比較大,健壯的植株較早開花、早成熟,然後中期大顆的變少,後期幾乎都是小果居多。在後期出貨時候有客戶來電說:這鳳梨跟印象中的尺寸落差有點大。我只能說,對啊,真是抱歉,後段的就是如此,但是小顆的通常更濃郁喔,這樣的回答給自己台階下。不過也是有客戶專愛小鳳梨,就看大家如何取捨。但請別忘了,我對於大小的鳳梨都是付出一樣的汗水結晶,沒有偏心,請大家秉持愛心品嚐。
今年最老的那一區會翻除休耕,然後明年的產量難以掌握,大概落在2000顆上下。冬天要新種一區大概一分半大小,希望種個兩千株,往後重質不重量,好好照顧每一株,提高開花率,以免陷入除草地獄兩頭空。還有,往後會把加工後的鳳梨皮放桶子腐熟後,施放回鳳梨株間,養分循環真的是個關鍵,不管是自然的循環還是人工的循環。條件好靠自然,條件不好就都要努力。相信土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身體力行後,知道什麼可以相信,什麼是迷信。
祝大家,中秋愉快。
◆
以下為每年的紀錄,有興趣的可看看。
2015良品740斤,次級品830斤,共1570斤,套袋數量720個(1.8分地)
一分地平均產量約870斤,售價一斤40
2016良品2800斤,次級品1500斤,共4300斤,套袋數量3500個(1.8分地)
一分地平均產量約2388斤,售價一斤40
2017良品1600斤,次級品 250斤,共1850斤,套袋數量1200個(1.2分地)
一分地平均產量約1541斤,售價一斤60
2018良品1850斤,次級品 400斤,共2250斤,套袋數量1900個(4.2分地)
一分地平均產量約535斤,售價一斤60
2019良品3260斤,次級品 650斤,共3910斤,套袋數量3400個(5.0分地)
一分地平均產量約782斤,售價一斤55
(補充: 2015與2016年之收成為慣行轉型,承接後採無農藥無肥料施作;2017年之收成後皆為重新栽種與翻種。由於鳳梨至少要長一年半到兩年,所以每年收成區域不同,面積因此有異動。)
◆
【今年的採收紀錄】
日期:重量/斤,()內數字為次級品
5月21日 4 (4)
5月24日 8
5月27日 11
5月28日 3 (3)
5月30日 18 (3)
5月31日 12
6月02日 42 (10)
6月05日 36 (8)
6月08日 50 (17)
6月10日 50 (7)
6月15日 57 (16)
6月16日 9
6月17日 70 (12)
6月18日 14
6月19日 93 (14)
6月21日 106 (16)
6月23日 252 (26)
6月26日 238 (27)
6月28日 290 (22)
7月01日 290 (50)
7月03日 184 (22)
7月05日 213 (25)
7月08日 194 (24)
7月09日 60
7月10日 114 (23)
7月11日 44 (6)
7月12日 105 (12)
7月15日 185 (25)
7月17日 133 (10)
7月19日 89 (23)
7月22日 89 (15)
7月23日 96 (36)
7月25日 114 (20)
7月28日 110 (30)
7月31日 120 (27)
8月04日 146 (38)
8月07日 68 (12)
8月11日 91 (19)
8月14日 47 (22)
8月18日 30 (15)
8月22日 16 (11)
8月31日 9
總計:3910斤(650)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罪惡的深夜油飯與有意義的包粽時間
有人本來要做油飯,結果下午突然想包粽子。我說包粽子好厚工,要採月桃葉還要洗還要煮,做油飯不是很快很方便?「而且你的麵團已經在發了,你還要做麵包耶!」我心裡想著這樣是要幾點睡覺?結果晚餐後包粽子,我看著老斌包了一個,兩個,到了第三個的時候我說我也要包,然後老斌就教我包。我本來覺得包粽子有點麻煩,結果包了一個之後覺得好好玩,就繼續第二個第三個繼續包下去,越包越順手,覺得人生很有意義,比我坐在電腦前上網有意義多了。
有意義的時間很快就結束了,我們包了二十四顆粽子,我大概包了九顆或十顆吧!剩下一點點糯米老斌又把它煮成油飯,於是更有意義的深夜食堂時間就來臨了。油飯蒸好,蒜末切好,梅酒加冰塊倒好......媽的,我一邊一邊翻白眼,媽的為什麼半夜吃宵夜這麼有意義!為什麼吃宵夜有一種覺得自己還很年輕的錯覺?
有意義的時間很快就結束了,我們包了二十四顆粽子,我大概包了九顆或十顆吧!剩下一點點糯米老斌又把它煮成油飯,於是更有意義的深夜食堂時間就來臨了。油飯蒸好,蒜末切好,梅酒加冰塊倒好......媽的,我一邊一邊翻白眼,媽的為什麼半夜吃宵夜這麼有意義!為什麼吃宵夜有一種覺得自己還很年輕的錯覺?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來了解一下米蟲!
朋友的米因為沒有真空包裝,被反映有米蟲。我們跟朋友說不用擔心啦有米蟲很正常,最近天氣熱你又沒有真空包裝,有米蟲孵化是正常的啦!但我們的說服力好像不夠,於是上網找了一下資料,找到一篇「彰農米糧」寫的關於米蟲的說明,希望大家不要那麼害怕米蟲啦!
(以下為引文)
--米蟲是什麼?--
台灣的米蟲種類高達65種以上,但常見的僅有十幾種。食用米中的米蟲最常見的就是米象(象鼻蟲),生長在榖物表面的昆蟲。
當溫度愈低,他們生長發育時間就愈長。在30度C時,約20幾天就可繁衍一代;但在13度C時,成蟲幾乎呈現不活動狀態。
但其實米象和菜蟲一樣,是農作物農藥使用狀況的安全參考指標,放了很久的時間的米(夏天氣溫放3個月以上),還不長出米象的,其實更該擔心。
--如何預防米蟲?--
1.不要一次買太多米回家存放,採購約二十天可食用完畢的數量即可。
2.將米置於冰箱冷藏儲存(可以減緩米蟲出現的時間,無法消滅米蟲)。
3.放進冷凍庫裡冰兩天,什麼蟲也沒了!!
--長出米蟲了怎麼辦?--
就算已經長出米蟲了!別擔心,這代表你家裡的米,沒有農藥殘留過量問題,接下來就用冷凍方法來解決吧!
把米蟲「凍死」,在洗米過程中,把浮在水面的米蟲洗掉就好~
(更多關於米蟲的知識,請點網址閱讀)
https://reurl.cc/Ra8pZ
(以下為引文)
--米蟲是什麼?--
台灣的米蟲種類高達65種以上,但常見的僅有十幾種。食用米中的米蟲最常見的就是米象(象鼻蟲),生長在榖物表面的昆蟲。
當溫度愈低,他們生長發育時間就愈長。在30度C時,約20幾天就可繁衍一代;但在13度C時,成蟲幾乎呈現不活動狀態。
但其實米象和菜蟲一樣,是農作物農藥使用狀況的安全參考指標,放了很久的時間的米(夏天氣溫放3個月以上),還不長出米象的,其實更該擔心。
--如何預防米蟲?--
1.不要一次買太多米回家存放,採購約二十天可食用完畢的數量即可。
2.將米置於冰箱冷藏儲存(可以減緩米蟲出現的時間,無法消滅米蟲)。
3.放進冷凍庫裡冰兩天,什麼蟲也沒了!!
--長出米蟲了怎麼辦?--
就算已經長出米蟲了!別擔心,這代表你家裡的米,沒有農藥殘留過量問題,接下來就用冷凍方法來解決吧!
把米蟲「凍死」,在洗米過程中,把浮在水面的米蟲洗掉就好~
(更多關於米蟲的知識,請點網址閱讀)
https://reurl.cc/Ra8pZ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草莓記錄(2019-2月3月)
今年冬天的草莓,因為太少了,每天都在那邊記。這天5顆,那天10顆,就這樣把數字記在月曆上。記完了也沒去算,剛剛突然想到,算了一下:
2月中旬到2月底,共188顆。
3月整整一個月,共294顆。
總計482顆。
挖哈哈哈,好少喔!是種來數的嗎?
(PS. 不確定有幾株草莓苗,可能有130株吧! )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沒有賺錢的命
圖為2016種鳳梨種到掛的資料照片 |
老斌說對呀,可能要想辦法另外種別的東西補收入回來。聽到這裡,我想了一下,我說,「其實明年鳳梨的收成跟收入大概是可以預估的,明年收得少,你有想過或許把今年跟明年的收成一起估算平均,然後今年維持一斤60不要降價嗎?」
其實老斌今年降價(從一斤60降為一斤55),我沒有反對但也沒有特別支持(咦XD),因為種的人是他收的人也是他,所以價格這種事情就是交給他自己決定。不過老實說,我心裡有一點點擔心。我心裡想的是,明年少今年多,那把兩年的收成算在一起再去計算價格,這樣今年至少收入多一些來補明年的,應該也算合理。其實我早就知道明年收得不多,但昨天去新鳳梨田區除草,跟老斌一問我才知道是真的很少(之前我沒認真記也沒認真算)。
雖然在我們家價格該怎麼訂都可以討論,但我問的時候還是有點擔心他覺得我管太寬。但我想說我只是想要討論不是想要干預你的決定。老斌說就明年再做些別的來補就好啦!我說我知道啊我只是在想,為什麼你不是把前後兩年的收成放在一起看再來決定價格呢?
老斌大概有點不耐煩,一邊除草一邊說:「那把今年跟去年的放在一起看?」我說去年每分地的平均產量也是不多,把今年跟去年放在一起看也沒有降價的道理。老斌有時會懶得跟別人解釋自己做事的方式,會懶得講,所以我又補充說明我沒有覺得不能降價,只是想知道你怎麼想。過了一會老斌說:「因為明年就是只有種兩千株啊,就是種比較少。種比較少工也就比較少,這樣收入少也是正常的。不能因為我自己種得少收成會變少就漲價啊!」
這樣一聽,我覺得也有道理。我說,所以你訂價是用「勞力比」去算的?不是因為收成多寡來去算。「可是這樣好像也有問題啊!你今年的勞力比有比較低嗎?」
我說了我的想法──然後假設勞力比都一樣,今年跟去年一樣(當然不可能都一樣只是假設),你今年的產區花的時間多種得多收成也多,這樣價格的算法應該是維持一斤60然後乘以產出? 所以收入比較多應該也沒有什麼不對?
老斌沒說話,過了一會好像講了一個什麼我沒聽清楚,好像是說一斤60已經是不錯的價格了,如果產量剛好有提升,自己有餘裕降價那應該要調降一點(意思類似這樣)。然後我突然就懂了,反正沒有什麼真正的道理,他就是覺得他今年的量比較多他就是想要調降,因為他覺得這樣他就「賺夠」了!
他覺得今年這樣就很夠了,可是我想的卻是明年,明年可預見的就是少啊!但我聽老斌說完,我又突然懂了一件事──因為我們不是真的缺。所以突然我就開了,甚至覺得老斌可以不為明年擔心很好(我就比他擔心可是明明種的人就是他)。我突然想起我們剛搬來甚麼都還沒開始種,我自己也還沒有明確工作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存款更少,但我幾乎不太擔心。
說老斌不太在意錢嗎?其實做得很累的時候嘴裡也是會唸:「真歹賺真歹賺……」我說你就不要唸了,你自己要這樣訂價,我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有好賺的時候,註定的了啦!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側記2:務農之道?永續是什麼?
第二篇來說說座談中,大家提出的問題:
1. 你的務農之道?
2. 我們常會聽到很多名詞:比如友善、有機、永續……。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那些就真的是友善、有機、永續?怎麼知道它就真的是對自然好?
3. 你一天的工作行程?
4. 你要做的工作那麼多,那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比如產量?或如何控制它的滋味?要如何執行?
5.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其實問題不只這些,我先抓我記得的,比較有關係的一起講。然後,因為我也無法原音重現,所以我乾脆寫老斌在講的時候,我想到或是我知道的東西(嗯,這樣算記錄嗎?)
【務農之道,與你會為農作物設定目標嗎?】
老斌務農不算目標型的,不是一開始務農就決定了目標,而是先盤點現況,比如手邊有多少錢啦,自己有多少資源啦,接下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然後慢慢調整。比如剛開始是想種菜,後來發現要無農藥無肥料種菜來「養活」自己實在太難,後來剛好有機會接手鳳梨田,這種中長期的作物似乎還算適合自己的工作步調,然後也喜歡吃自己種出來的鳳梨,然後也有能力處理加工,鳳梨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
那麼還沒開始種鳳梨之前,是靠什麼維生?那時候是先跟朋友換工,幫忙採收水果然後換次級品來做果醬。大概頭一年主要是靠這樣的方式維生。
不過有點要理清一下,雖然我說老斌不算目標型,但不代表沒有計畫。
這個意思有點像是,雖然不會為「未來」設定目標,但是會為「現在」計畫。比如現在有四個鳳梨田區,那每個鳳梨田區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會有個大略的計畫。這其實也有點像我上自學生的課,我無法為自學生設定「目標」,但我可以計畫我想跟他們一起做什麼事。
講到這裡,我發現「務農之道」可以跟第四個問題「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如何控制產量和滋味?」一起講。因為這個問題跟「道」有關,而這裡的「道」有點類似價值觀。務農之道看起來像是講方法,不如說是談價值觀,因為方法是跟著價值觀走的。比如選擇「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的「方法」,就是因為希望自己可以「減少對作物的人為干預」,既然是這樣,我們就不太可能去「控制」它。
與其說無法控制,不如說,因為不太想要控制,自然也就無法控制那個結果(嗯,好像在繞口令)。
但這樣講代表老斌對收穫沒有期望嗎?當然不是,老斌對收穫當然還是有期望。可是除了「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之外,還能做什麼?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跟「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一起講。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這時老斌用了一張我之前在講自學時所做的圖。簡單來說這張圖的意思是,我們當然還是對我們的對象(農作物、學生)有所期待,但在「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不體罰不威脅利誘)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辦法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這樣農作物(或學生)就有「機會」發展。
那要怎樣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簡單」來說,除了覆蓋之外,就是儘量不耕土,這樣植披就有可能多樣性,生物就可能多樣性,然後土壤動物也可能因此豐富,這樣的食物鏈就有機會讓自然界中的養分留在土壤久一點。但這個「簡單」來說,其實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因為不耕土種植,有實際層面的困難,比如草相的管理就要花更多時間心思(因為並不是不除草,而是在適度除草的情況下,又儘量保持草相的多樣性)(這個真的超難)。
所以整理起來,跟前面講的價值觀類似,就是儘量不以人工添加的化肥幫土地「補充」養分,而是以努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讓養分能透過食物鏈留在土壤裡久一點。但老實說這種方法需要長時間才「有機會」看到成果,而且還只是「有機會」。所以那張圖才會拉出那樣一條線──「我期待的狀態」以及「我可以忍受(接受)狀態」,我們就在這條線上,在兩端之間移動。
再拿自學來比喻,比如家長可能期待自己能夠「營造一個多元刺激的環境,讓孩子在當中自由發展」,但實際上自己的背景、資源、條件到底能做什麼程度呢?還有因為使用這種方式隨之而來的混亂與不可預期,自己可以接受到什麼程度呢?
所以還是很難說有哪一套操作方法就一定是「好」的,我覺得倒是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比較重要。「為什麼要用藥?」「為什麼不用藥?」「為什麼使用化肥?」「為什麼不用化肥?」「為什麼用堆肥?堆肥怎麼堆?」務農施作方式那麼多種,我們總是會聽到許多說法(就像教養方式一樣),那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個人是覺得從實做中得到經驗,然後思考,然後調整修改,並不是一開始「相信了」什麼就一路走到底的。
【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真的是怎對自然好嗎?】
最後來談一下這個問題。老斌現在不會說他是「自然」農法,因為他意識到只要是農法就不可能真正自然,只能說自己盡量減少人為干預與破壞。「人類做的這些事情,真的對自然『好』嗎?我們能努力不要對它壞就不錯了。」
再來是,有人提問:常聽到許多人會說自己是「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這些「真的」如同它字面所說的那樣嗎?我覺得這可以切幾個層面來想──
我們先假設,這些農法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意識到慣行農法對土地的影響,然後試著想要找出一套相對來說對土地影響較小的方法來耕作。在這當中當然有人是真的這麼想與這麼做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而就算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我個人覺得也無可厚非,只要他做的跟說的一致(至於價格該怎麼樣合理那又是另一個問題)。那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說的跟做的一致?老實說有點困難,因為大眾並不是都有機會直接認識生產者,就只能透過生產者提供的資訊來了解;那麼,生產者願意把資訊透明到什麼程度?消費者有沒有判斷這些資訊的能力?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對那些名詞的解讀。
最後,來談談「永續」。老斌在準備座談內容時,突然冒出一句話:「人類不可能活到永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做的真的能夠永續?」然後他在座談時又說:「我們口中的永續到底是對什麼永續?是對自然永續嗎?還是只是對自己的生產永續?」
最後放一張老斌在座談會中放的圖。老斌把常常聽到的跟務農有關的名詞,排成一個鳳梨的形狀,然後請參加座談的朋友挑出感興趣的名詞來提問跟討論。在座談會中還沒有結論或來不及講到的問題,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想了。
1. 你的務農之道?
2. 我們常會聽到很多名詞:比如友善、有機、永續……。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那些就真的是友善、有機、永續?怎麼知道它就真的是對自然好?
3. 你一天的工作行程?
4. 你要做的工作那麼多,那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比如產量?或如何控制它的滋味?要如何執行?
5.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其實問題不只這些,我先抓我記得的,比較有關係的一起講。然後,因為我也無法原音重現,所以我乾脆寫老斌在講的時候,我想到或是我知道的東西(嗯,這樣算記錄嗎?)
【務農之道,與你會為農作物設定目標嗎?】
老斌務農不算目標型的,不是一開始務農就決定了目標,而是先盤點現況,比如手邊有多少錢啦,自己有多少資源啦,接下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然後慢慢調整。比如剛開始是想種菜,後來發現要無農藥無肥料種菜來「養活」自己實在太難,後來剛好有機會接手鳳梨田,這種中長期的作物似乎還算適合自己的工作步調,然後也喜歡吃自己種出來的鳳梨,然後也有能力處理加工,鳳梨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
那麼還沒開始種鳳梨之前,是靠什麼維生?那時候是先跟朋友換工,幫忙採收水果然後換次級品來做果醬。大概頭一年主要是靠這樣的方式維生。
不過有點要理清一下,雖然我說老斌不算目標型,但不代表沒有計畫。
這個意思有點像是,雖然不會為「未來」設定目標,但是會為「現在」計畫。比如現在有四個鳳梨田區,那每個鳳梨田區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會有個大略的計畫。這其實也有點像我上自學生的課,我無法為自學生設定「目標」,但我可以計畫我想跟他們一起做什麼事。
講到這裡,我發現「務農之道」可以跟第四個問題「你會對你的農作物設定目標嗎?如何控制產量和滋味?」一起講。因為這個問題跟「道」有關,而這裡的「道」有點類似價值觀。務農之道看起來像是講方法,不如說是談價值觀,因為方法是跟著價值觀走的。比如選擇「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的「方法」,就是因為希望自己可以「減少對作物的人為干預」,既然是這樣,我們就不太可能去「控制」它。
與其說無法控制,不如說,因為不太想要控制,自然也就無法控制那個結果(嗯,好像在繞口令)。
但這樣講代表老斌對收穫沒有期望嗎?當然不是,老斌對收穫當然還是有期望。可是除了「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之外,還能做什麼?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跟「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一起講。
【沒有施肥,只有覆蓋,地力如何培養?】
這時老斌用了一張我之前在講自學時所做的圖。簡單來說這張圖的意思是,我們當然還是對我們的對象(農作物、學生)有所期待,但在「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不體罰不威脅利誘)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辦法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這樣農作物(或學生)就有「機會」發展。
那要怎樣讓環境變得豐富多元?「簡單」來說,除了覆蓋之外,就是儘量不耕土,這樣植披就有可能多樣性,生物就可能多樣性,然後土壤動物也可能因此豐富,這樣的食物鏈就有機會讓自然界中的養分留在土壤久一點。但這個「簡單」來說,其實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因為不耕土種植,有實際層面的困難,比如草相的管理就要花更多時間心思(因為並不是不除草,而是在適度除草的情況下,又儘量保持草相的多樣性)(這個真的超難)。
所以整理起來,跟前面講的價值觀類似,就是儘量不以人工添加的化肥幫土地「補充」養分,而是以努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讓養分能透過食物鏈留在土壤裡久一點。但老實說這種方法需要長時間才「有機會」看到成果,而且還只是「有機會」。所以那張圖才會拉出那樣一條線──「我期待的狀態」以及「我可以忍受(接受)狀態」,我們就在這條線上,在兩端之間移動。
再拿自學來比喻,比如家長可能期待自己能夠「營造一個多元刺激的環境,讓孩子在當中自由發展」,但實際上自己的背景、資源、條件到底能做什麼程度呢?還有因為使用這種方式隨之而來的混亂與不可預期,自己可以接受到什麼程度呢?
所以還是很難說有哪一套操作方法就一定是「好」的,我覺得倒是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比較重要。「為什麼要用藥?」「為什麼不用藥?」「為什麼使用化肥?」「為什麼不用化肥?」「為什麼用堆肥?堆肥怎麼堆?」務農施作方式那麼多種,我們總是會聽到許多說法(就像教養方式一樣),那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個人是覺得從實做中得到經驗,然後思考,然後調整修改,並不是一開始「相信了」什麼就一路走到底的。
【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真的是怎對自然好嗎?】
最後來談一下這個問題。老斌現在不會說他是「自然」農法,因為他意識到只要是農法就不可能真正自然,只能說自己盡量減少人為干預與破壞。「人類做的這些事情,真的對自然『好』嗎?我們能努力不要對它壞就不錯了。」
再來是,有人提問:常聽到許多人會說自己是「友善」、「有機」、「永續」、「自然」農法,這些「真的」如同它字面所說的那樣嗎?我覺得這可以切幾個層面來想──
我們先假設,這些農法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意識到慣行農法對土地的影響,然後試著想要找出一套相對來說對土地影響較小的方法來耕作。在這當中當然有人是真的這麼想與這麼做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而就算是因為「這是一個市場」而投入,我個人覺得也無可厚非,只要他做的跟說的一致(至於價格該怎麼樣合理那又是另一個問題)。那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說的跟做的一致?老實說有點困難,因為大眾並不是都有機會直接認識生產者,就只能透過生產者提供的資訊來了解;那麼,生產者願意把資訊透明到什麼程度?消費者有沒有判斷這些資訊的能力?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對那些名詞的解讀。
最後,來談談「永續」。老斌在準備座談內容時,突然冒出一句話:「人類不可能活到永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做的真的能夠永續?」然後他在座談時又說:「我們口中的永續到底是對什麼永續?是對自然永續嗎?還是只是對自己的生產永續?」
最後放一張老斌在座談會中放的圖。老斌把常常聽到的跟務農有關的名詞,排成一個鳳梨的形狀,然後請參加座談的朋友挑出感興趣的名詞來提問跟討論。在座談會中還沒有結論或來不及講到的問題,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想了。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側記1:關於鳳梨PK
簡單來記一下這兩場座談。先寫鳳梨PK好了。
活動內容中寫了鳳梨PK,但其實真正到了講座的那一天,我們才開始想要怎麼PK。駿逸說來盲測好了,我說盲測好啊好刺激,然後心裡想著幹萬一分數最低怎麼辦?老斌說那就代表現場的大家不適合吃我們家鳳梨,哈哈這句話真敢講但似乎也沒錯,滋味這種東西沒有絕對高低只有喜好的差別?
第一場老斌切了四顆鳳梨,第一顆甜蜜蜜,是在路邊的鳳梨車買的,一斤52元;第二顆金鑽,是在頂好買的,一斤約43元;第三顆金蜜(我們第一次聽到這種品種),是在另一家頂好買的,一斤約85元,這顆有產銷履歷(但掃了QR code後發現資訊不多)。以上都是慣行栽種。老實說買完之後有點驚訝,最近市面上的鳳梨價格還蠻高的?
第四顆是我們家的土鳳梨,無農藥無肥料,一斤55元(去年是一斤60元。價格隨產量波動)。
因為是盲測,所以一開始我們也沒給大家看鳳梨(是說對鳳梨不熟的人看了鳳梨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品系),老斌就直接切,分別裝在四個盤子,然後一人一支叉子,一枚大富翁代幣。「大家四盤都吃吃看,吃完之後把代幣放在你最喜歡的那盤鳳梨前面。」
有的人從第四盤開始吃,有的人從第一盤開始吃,我自己也在吃。我覺得第一盤很水,第二盤味道很平,第三盤跟第一盤的味道很接近,第四盤則是又酸又甜濃度很高。我自己吃完就放心了,雖然那時大家正在投票還沒開票。
最後開票結果是1:1:1:10。先說明,我跟老斌兩人都沒有投票喔,投票的是參加座談的人(有些人因為選不出來所以沒有投票)。
其實有這樣的結果只是放心,沒什麼好開心?因為我們去頂好的時候,比如那顆金蜜,看起來已經過熟了,但我們並不是故意買顆過熟的,而是架上的鳳梨都那樣,雖然它看起來有點可憐,但也只好買了。但這顆有點可憐的金蜜不到兩斤,要129元,真是讓我有點驚訝。然後老實說我們本來還有去另外一家有機店,那裏也有一些鳳梨,可是看起來也是……有點可憐,比頂好的那顆金蜜看起來還可憐!我不知道為什麼,是品管出了問題嗎?如果我們買那樣的鳳梨買去PK也太不道德了!所以最後我們沒有買那間有機店的鳳梨。
不過怎麼說,我猜PK結果最多人選第四盤鳳梨,有可能不一定跟品系有關,而是跟品管有關係?可能大賣場跟餐車的鳳梨因為進貨量大,難免顧不到細節(但第一顆在鳳梨車買的鳳梨,其實外觀看來不錯),所以應該也跟種植管理方式有關啦!不然無農藥無肥料產量低又不好吃的話,是在種辛酸的嗎?
然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市面上多半都是賣金鑽,也就是偏甜的鳳梨,但是PK當天大部分的人都選土鳳梨?我在想為什麼?是因為這些人剛好都喜歡吃帶酸的鳳梨?後來跟小b討論,小b說因為土鳳梨又酸又甜,然後那個酸會更帶出甜,使得甜感覺更甜!比只有甜的金鑽或金蜜感覺更有層次!所以我們的小結是:對怕酸的人來說,土鳳梨再怎麼甜對他來說都會吃到酸!但對不怕酸的來說人,土鳳梨的甜就會比金鑽或金蜜的甜更有層次。當然還有個原因可能是因為老斌的土鳳梨「濃度」很高(濃度要怎麼解釋,這我還要想一下)。
對了要補充說明一下,這次PK的都是市面上的慣行法農鳳梨,並不是跟無農藥無肥料的鳳梨PK。所以,如果是跟無農藥無肥料的金鑽或甜蜜蜜PK,我也不是很有把握大家都會把票投給我們家土鳳梨。
鳳梨PK現場@月讀.書咖(照片提供:阿虎) |
我前面寫「滋味這種東西就沒有絕對高低只有喜好的差別?」在經歷過此次PK後,我個人得出以下的小結:
1. 出貨品管:
如果鳳梨過熟或是本身有受傷,在賣場很多天沒人買,就算本來真的很好吃,也會變得不好吃(嗯,好像是廢話)。
2. 栽種方式:
無農藥無肥料真的比較好吃(原因之後再寫)。
3. 個人喜好:
假設出貨品管跟栽種方式差不多,差異就在對口味的喜好,這時就真的沒有高低差別。但品管跟栽種方式對滋味真的有影響,這個就不是用喜好來說了,而是用「接受度」來說了。有些人的接受度就很廣。
光是鳳梨PK就落落長寫了一堆,剩下改篇寫。
──廖瞇
一個退休青年6年來的務農之道之結束後之亂寫心得
結束了三夜兩天的新竹吃鳳梨座談會環台一周後有點恍神,去程是在由東至南由南往北的高速公路上間斷性暴雨下,在午夜前終於抵達了主辦人兼接待家庭的住所。主辦人兼接待人與本人以及與談人等一行五人在里港吃了餛飩與豬腳逛了雙慈宮後,上高速公路全力衝刺,沿途搭配台語算命電台賣藥電台以及被中國佔領的旅遊電台提神打氣,在奄奄一息下以游離姿態抵達了地下停車場,開車的主辦人說為什麼車子停下來身體卻還在晃動~!!
隔天在一些雜雜碎碎的走走停停的日常活動中,一下子就快要來到鳳梨PK大賽的時間,趕緊在雨中不同的場合買了三顆不同的鳳梨,買的當下才驚覺,種了五年鳳梨,這竟然是本人第一次在外面買鳳梨,在外面買鳳梨真的是需要勇氣,如果不是這次活動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在市面上買鳳梨了。鳳梨買好了,自己的鳳梨也帶了,在我們新的取貨點「月讀。書咖」的鳳梨PK大賽準備開始了。然後,就在本人切著鳳梨時,不知不覺主辦人已經開始開場,他們(主辦人、與談人、虎與果)之前已經擬定好如何讓大家投票決定鳳梨的喜好。接著大家開始吃鳳梨,我切完四顆後突然有點恍神,聽著黏黏糊糊的大家的聲音,順勢抬起頭看看大家的臉孔,幾個熟悉的臉孔讓我感到親切,好像有點不真實卻又有點日常,大概是本人經常心情放得很開,沒做過的事開始做之後似乎就順著時間或情緒讓它自然地進行下去。
在回答了前三個問題後,我的喉嚨開始覺得很緊,啥,為什麼喉嚨這麼緊,然後我就跳到最後一張投影請大家看螢幕上的一段文字,我要了一片酸鳳梨尾巴來吃喝了一口水,好像不那麼緊了,但覺得講話似乎有點費力。總之,還是blablablabla直到最後回答一位聽者的問題,講述我自己在人生某個時間點去思考,到底人是靠什麼樣的細節支撐活在這世界,然後我要怎麼靠自己活下去這種有點俗濫的哲學思考,接著就莫名結束了。喔,是講完這個回答後,去切了現場的最後一顆鳳梨給大家再吃一次作為結束,搞得本人好像很喜歡怎樣開始就怎樣結束的這種梗,最後在這經常下起暴雨的夜晚,一一送走各個朋友,包含口頭上說順路或很近,但其實是特意來支持我們的朋友,我眼眶沒有泛淚,心情也很平靜。第一天晚上就在抱持著由衷感謝心情中,與主辦人兼接待家庭靠著台啤18生的喉嚨治療在靈性充滿中睡去。
第二天我們刻意放慢腳步與心情,在中午被帶去一家我好喜歡的印尼小餐館吃中餐,那些大家吃不了的辣醬配料幾乎被我一掃而空,於是我感覺我的喉嚨都開了,心情也很開,哈哈。由於第一天殺了三顆市面上的鳳梨的慘痛教訓,今天的第二場講座索性不要PK了,以免有人為了解決沒人想吃的鳳梨,舌頭再次裂開。就在傍晚講座快要開始前,滂沱暴雨開始了,在我們到達場地小蝸牛不久後,一對年輕人在大雨中騎著車來到,小蝸牛其實是位在稍微郊區的田間小路裡,這兩位年輕人說他們從台北坐火車來然後租車騎過來,後來聽完後才知道他們晚上還要騎到內灣過夜,真的讓我們驚呼不已。然後我開始切鳳梨了,幾個先來的人先吃,接著其他初次見面、多年未見還有這次特別要感謝的朋友大家都來了,我們開始座談聊天,當然主要還是我在那邊劈哩啪啦講,因為我都隨著當下心情發揮,這一場主要圍繞在種鳳梨的經過、養分如何循環、耕作哲學上的面向,最後討論那個鳳梨文字符號圖,當然,最終還是以吃鳳梨來當個滋味豐富的收尾。結束後主辦人兼接待人說:這一場竟然報名的人都來了(還多來兩個),在這種天氣下也太相挺了吧~。真的是耶,這些朋友們真的是本人生命中的貴人啊。你看像yoyo這樣不敢吃鳳梨的人都報名來參加,還被我半推半就吃了一塊鳳梨,真的是喔,該怎麼回報呀。
就這樣,本人第一次與第二次的座談會就在這下著暴雨的夜晚結束了,在有點不真實的情緒中回到主辦人兼接待家庭家裡,靠著台啤18生的微量酒精稍微地乾杯了。
感謝主辦人兼接待家庭三個晚上的接納,讓我們在輕鬆快樂下順利度過這一回合,沒有主辦人的居中牽線斡旋,就沒辦法這麼順利的生出兩場活動,晚些日子再寄些鳳梨讓你們吃到舌頭裂開。
感謝名單
主辦人盧駿逸
新加入的取貨點「月讀。書咖」闆娘瑪莉
第二天座談場地小蝸牛
與談人廖瞇
接待家庭阿虎阿果
持續努力的鄭yoyo
無論遠近前來的大家
感恩
──老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