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底左右去上了為期三天的土壤學課程,上課地點不在樓房教室內,而是在一個山區次生林中一個類似聚會所的寮子裡,其中有個實作課是「土壤動物認識與採樣」。後來想想這應該是三天來我最喜歡的課。
講師第一天帶大家到次生林下操作如何觀察與取樣,我們要做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陷阱式的方法抓蟲,在田區選定的幾個地點放置裝有酒精的試管,試管插入土壤中讓瓶口稍稍略低於土表,上面搭個簡易遮雨蓋,靜待兩三天後看抓到什麼蟲。
另一種是表層土壤中的動物採樣(落葉+表土),採樣分表土上的落葉層以及表土往下5cm的土壤(此範圍居住了大部分的土壤動物)。當天學員回去後到自己的田區採樣,採樣回家馬上進行誘捕的後續操作,採用「布氏漏斗」的方法抓蟲,經過兩天兩夜的收集,第三天上課時用手機搭配顯微鏡頭,來看看抓到那些土壤動物。
土壤動物的裂解作用能幫助有機質分解,譬如有先吃難分解的有機質,像是樹枝落葉等;然後有些吃次分解的有機質;再來更小的吃更小的有機質,最後給微生物利用分解成更小的狀態,再由植物吸收。
土壤動物依體型分為:
◆ 大於10mm
◆ 中200um~10mm
◆ 小20~200um(0.02mm~0.2mm)
此次採樣著重在0.2mm以下的動物,這是土壤動物食物鏈的底層基礎,有了基礎才有更上層多樣性。
在第三天大家把抓到的動物「採樣」帶到課堂,準備用手機外接顯微鏡頭觀察。說是動物採樣其實是一杯酒精,裏頭有一些灰塵粉粒,那些粉粒就是微小的動物們,我們將酒精倒在培養皿上,用盡所有眼力,去尋找那些小於0.2mm的粉粒顆粒,然後用鏡頭去看那小小的粉粒是不是土壤動物。別忘了,這些動物是從土壤中來的,因此酒精中也有很多土壤的微粒,那些微粒跟土壤動物差不多大小,因此要是採集步驟沒弄好,掉了很多土進去就要哭哭了。
重點來了,當大家初次對著那顯微鏡頭發現不明生物體時,總會驚呼大叫:「哇~這是什麼蟲啊!」有頭有身體有腳的樣子,有些看來很眼熟,但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那如同灰塵的東西所顯現出來的,還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真正地印證了一沙一世界的真諦啊。
附上幾張照片,還有鳳梨田間採樣觀察到的土壤動物紀錄,因為我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用來觀察拍攝,都是借用別人的,有些蟲很漂亮不過都在別人手機那邊。另外還有土壤動物分類圖,按特徵尋找在判別上可以獲得大大地幫助。
至於了解了自己的田間會有什麼土壤動物,如何對應自己的田間操作,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