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圖文不符


下午在做農事的時候腦袋在那悠悠地轉,轉了很多東西。做著無止盡的重複性勞動,一邊放任腦袋亂跑的狀態,我喜歡這種狀態,而使我停下來的通常都是身體的乏累(但做木工精工的那種不行我右腳拇趾已短少半公分)

譬如說今天想起偶爾會聽到的一個詞--越在地,越國際。我不曉得是什麼樣的場合看到聽到這個說法,至少五次以上了。聽起來很炫,想起來很怪。是在說,越具有在地特色的東西,越能在全球化脈絡下,顯示出不被同化的價值嗎?也就是說,在目前全球颳起一股反壟斷的風潮下,在地化特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價值,一種全球興起的在地化價值。那,這樣算是一種全球化嗎?我是說,鼓吹在地化這個行為/思想。算了,聽起來好拗口,想起來也很繞。

不過我倒是有看見另一個很貼切的現象:越喜歡在地,越喜歡國際。我的意思是說,只要是好的,就喜歡。大概也可以說,鼓勵在地的好,也接受外來的好。追求好的層次應該不分地域或概念,當地的好,跟別地的好應該是不衝突的吧,是不是,我們只有一個家,地球。

最近差一點因為想強迫自己去研究文化認同/在地認同/在地化/文化霸權這些面相,而去報考研究所,截止日是昨天。當然強迫不是一個好的動力方法,有決心就可以鑽進去,不需要在地也不需要國際,網路就是非常方便的一個入口了。

或許從身邊的人、朋友開始訪問起就是個不錯的開始,問問大家平常關注的在地與國際面相,自我喜好點點點的。譬如說像我自己,在綜合面來說,就不太敢說自己是個在地認同的人,比較像是隨遇而安那樣,可以說是個沒根的人。我比較在意如何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最好也能連帶思考一下較近的未來;在解決過程中顧及人與人的尊重、環境的永續,而且在美學或材料上不用一定要怎樣的規格。大概就是,我人到那裏,狀態就是到哪裡。或許可以說帶有一點禪學的思考,但我沒有要汙辱禪學的意思。以上說的其實也不一定都能做得,只是盡量思考進去。

譬如說我的飲食,過去在都市吃東西或買食材很少在意進口與否,在意的是食物的品質。目前到鄉下好幾年,意識了一些問題,減低了對進口食材的依賴(並不是全然沒有),當然一樣在意食物本身,然後在口腹間逐漸降低慾望。最大的原則就是,我吃我附近能獲得的東西。沒辦法的,希望可以捨棄,至少,不像以前那樣想買就買。

舉個例子好了,大家去賣場如果沒什麼水果好買,是不是好歹就買個蘋果好了,至少我以前就是這樣。目前,我已經五年以上沒買過任何進口水果(甚至很少買外縣市水果),或許跟我在鄉下容易取得水果有關,另一方面是自我的選擇。

這裡想說的是意識的問題,在經年累月無意識下進行的行為(甚至不用經年累月),常常就是導致問題更嚴重的後果。或是說,如果不去意識自己的日常行為所衍生的未來意義,那人就好像像動物般生活。人回歸到自己的身體慾望,而且是被他者所控制的慾望,但該物種的慾望長期來看導致浩劫。

其實說這些都是很形而上的,應該吧,至少不像是一個很好吃的布朗尼,實實在在黑麻麻地在那邊,來自血汗巧克力厭世奶油籠飼雞蛋基改蔗糖黑心麵粉,上面甚至有一球全球供應鏈的冰淇淋(當然全部都冠上友善也不是不行)。

但是我做得到嗎?在那樣冠冕堂皇一堆後我可以吃什麼呢?我沒有全部都以高道德標準那樣時時審核我吃的任何食物,但我會提高我的意識,我盡量意識到我吃了什麼,以及這食物代表的某些東西,當然以每個人的認知標準不同,不一定會知道吃了這東西代表了什麼意義,所以也只好進入悲觀世界。而且大家看到美食後的腦充血早已失去探討在地食物意識這種低等的問題。

偶爾我會吃垃圾食物,我會意識到我在吃垃圾食物,譬如加工過度東西,過度運送的東西,過度廉價的東西,過度精緻化的東西等等。畢竟,身在全球化的一份子帶有全球化的原罪下,你很難避免全球化的一切,總之人類理由很多包括我自己。而這可以從全球化的另一面"在地化"的活動常常看到,也就是在地化的活動很難逃出全球化的脈絡(又來了)。

寫到這裡好像沒什麼好收尾了,這一切也只是我坐著小椅子在鳳梨田除草時所胡亂思考的事情,人生又長又短,腦袋空空就是適合在那轉。其實我也並不想要去訪問各位那什麼文化主義的問題,自私的我可能比較在意自己的生活問題。

Fxxx 祝福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