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24鳳梨報告part2(文長)

今年普遍大家都有一個感想,鳳梨的味道跟往年相比變淡了。的確,就算跟去年相同田區採收的相比,今年大部分的果實莫名的不酸且味道偏淡水分偏多,到底是怎麼了。而且,蟲咬變質、病變變質,一些有的沒的小瑕疵都比往年多的感覺。要說是什麼原因我還真的霧煞煞,除了不用肥不用藥,對比過往最大的差異就是換了田地,然後不除草改以壓草踩草方式照顧。甚至因為去年不除草導致水分涵養太好植株太大果實也偏大,修改為在採收前半年開始除草,減少水分的吸收,但不曉得是不是太慢了,果實依然偏大顆,抑或地力真的太肥沃(這原因我也已經跟客人講過N次)。

說也奇怪,這塊田區去年產期一開始也是果實太大味道偏淡,導致一開始都不敢出貨,直到2023/07/28~29,因為杜蘇芮颱風,鹿野降下600毫米雨量,有一整批的鳳梨直接回歸田裡,接下來五天採收的幾乎都拿去烘乾,然後過那個階段,接下來採收的鳳梨風味似乎回歸不少了(雖然沒有達到以前石頭地種的水準)。但至少八月多過後採收的,寄出去給客人吃算是比較安心。

今年的話,風味與品質一直還是不太穩定,要等到立秋再過一個禮拜,也就是八月中之後,才算是比較安心,這時候採收已經進行到接近三分之二。也就是前面採收時,我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選果挑果,但就算如此還是不如人意,客人還是會收到一定比例的瑕疵果,這我也是感到非常抱歉。

每天都有大量的次級品等待處理壓力也是很大。有一批是凱米颱風過後收的,朋友拿去加工,很誠實地跟我說這批味道真的太淡了,我還趕緊補幾顆較小顆的老欉賠罪,就算是賣次級品給人家,這樣還是不太好,以後這種是不是給大家打果汁好了。

今年一直到九月初,那種酸甜比才終於有令人滿意的風味了,到底為什麼要等到九月呢?想必溫度絕對是個重點。

溫度會影響什麼呢?溫度會影響成熟的速度(酵素作用加強),會影響酸甜的比例,還會影響菌的活性,以及各種蟲子的活動力。今年因為有明顯感受到氣溫較熱,熱到連晚上都熱,鳳梨晚上的熱都還沒散完,白天又繼續吸熱,鳳梨要變酸的機會都沒有。我沒有研究通常要幾度以下,土鳳梨的酸味才會出現,但至少像老人家說的立秋後的一定會酸,而正期的土鳳梨不會酸,正期指的大概是整個七月,那時候就是最熱的季節。但除了不酸,那至少會很甜吧,有些是這樣沒錯,但有些連甜度都不太夠耶,怎會這樣。一般來說,越熱應該會越甜,那為何呢?是酵素活性的問題嗎?鳳梨前輩李萬枝說,當把鳳梨拿去冷藏,鳳梨的酵素還是在作用,酵素會慢慢把醣(糖?)吃掉,所以冷藏過後的鳳梨通常會比原本的要酸一點(因為醣變少了)。這也是我今年跟大家說,回去後冰過再切會比較好吃。但回推那些不甜的,難道是因為在等待成熟時,因為溫度的上升,酵素活力變強,把原本在鳳梨裡的糖也吃掉了?然後也因為酵素變多了,也開始分解鳳梨的肌理(纖維本身),鳳梨的纖維被分解後,果肉中的水分抓不住釋放出來,切開後整個果肉會較透明,也就是俗稱的肉聲果的那種狀態。甚至許多還沒切就會有出水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大家反應鳳梨的蒂頭在"滲水",厲害的還會直接從果目縫隙間出水。這樣自己寫一寫,就突然好像明白了今年的一些奇怪狀況,以前都沒遇過。

但我還是很懷疑,除了溫度的狀況,地力的狀況是不是也佔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地力導致這兩年的鳳梨異常健壯(絕對是),鳳梨自己的酵素活性也異常的強,然後加上溫度的加乘,因此七八月只要太熱,鳳梨的品質就令人擔憂,然後直到九月,鳳梨狀況又因為氣溫的關係一切不良因素可以減少,是這樣嗎?各位,當農夫真的也是不容易啊。(又出現奇怪的結語了)

對了,我昨天查了半天的氣象資料,下載今年跟去年七八月各自兩個最靠近的氣象站(一個在隔壁村茶改場,一個在距離約兩公里的高台上)的相關氣溫與雨量,有幾個自己整合的參考數字。首先是今年七月鹿野的均溫比去年七月高將近一度,一度看起來其實沒什麼,但這是一整個月均溫,也就是會有好幾個白天加好幾個晚上的溫度都更熱的結果。再來,今年七月的夜晚最低溫,有13天的溫度高過24度,其中有8天超過24.5度;去年七月夜晚只有5天高過24度,其中2天高過24.5。這兩個月差異非常明顯,因為最低溫其實是會影響鳳梨酸度的表現,所以我會特別注意。去年跟今年的八月均溫差不多,倒是去年八月白天溫度還比較高,但晚上是差不多的。

這些氣溫的變化確實有點讓人驚訝,也就是說,就算地力條件有改變,但真正可以造成決定性因素的,還是氣溫本身,要怎麼反應這些變數,就是傷腦筋的地方。

(鹿野茶改場氣象資料)


資料來源:CODiS氣候觀測資料查詢服務--資料瀏覽

https://codis.cwa.gov.tw/StationDa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