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鳥害

插秧的第二天,我跟Y到田裡時,L已經自己一個人先下田了。我趁著手還沒和上泥巴,拿了相機往L的方向走去。還沒走到L插秧的位置,就聽到他說:「我們昨天插的秧,後面那塊有水的角角,都被鳥玩壞了。」「我來的時候沒看到鳥,就看到一堆鳥的腳印……」「你來拍這些鳥的腳印啦!」

我必須說,如果不是因為這些鳥玩壞了L的秧苗,我還真覺得這些腳印真是有趣。鳥的腳印旁邊有人的腳印,那被我們踩凹下去、踩出一個洞一個洞的、深深的腳印;只是,人的腳印是插秧的;鳥的腳印是玩秧的。

這期的鳥害比以往嚴重。L說,可能是這期的秧苗底下還有許多未發芽的穀子,吸引鳥兒前來啄食。不得已,L祭出炮竹──取來一支可燒八小時的香,每隔一段間距吊一顆炮;每隔幾十分鐘炮就會發射一次,好嚇走這些飛來玩耍覓食的鳥兒。

「有聽到嗎?那邊也有農人在放炮。」L點炮的時候,遠方也傳來一聲炮響。

這些鳥呀,不明白農人插秧的辛苦,因為她們是鳥。
但我們這些人,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瞇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貢丸班想想

今天早上,老斌約柏宏和大膽來家裡幫忙切楊桃;切著切著,我們聊到貢丸班。貢丸班做了一期,有玩到也有學到,不過,接下來下一期究竟要種什麼,大家好像有不同的想法,對於該如何運作也有各自的態度。

總之,我們亂聊著,不知不覺好像也聊出了一些東西。我趁大家聊得起勁的時候,打開電腦記錄下來。簡單整理如下──

貢丸班的現況:

1.接下來要準備種下一期的作物了,但有點難找到大家共同想種的作物。如果不能種自己想種的作物,會提不起勁,也可能會想退出。

2.目前規模大,大家一起種一起玩固然是好,但比較沒有責任歸屬,作物很容易就放著忘了關心。

「那來分組好了。」我們覺得可以試試分組的可能性。

分組的好處:

1.每個人想種的東西可能不一樣,可以顧及大家個別的意願。
2.作物可以有多樣性。
3.分組照顧,比較容易有責任感。
4.分組人數少,比較好喬工作的時間。

分組可能會有的問題:

1.那這樣大家就不能共耕共食共學共玩了?
2.大家平常自己都很忙,分組以後真的有辦法撥出那麼多時間來照顧作物嗎?
3.收成後要怎麼分?每組所投入的時間精神都不同,作物的收成量也不一定;如果平分,會不會不公平?

針對分組後,大家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照顧作物,柏宏的想法是:

「大家沒有時間照顧作物這個問題,應該要想辦法克服,或提升自己的種植意願。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方面想花很少力氣,就獲得豐美的的成果。」

我們也認同柏宏的想法。如果想要有好的收穫(而不只是玩),那麼可能就要相對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另外,分組可能有助於我們願意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在自己所栽種的作物,因為是自己選的呀。

那麼,分組後可能會減少大家一起共耕共食共玩的機會,那好像有點會失去一開始貢丸班的用意?

我們討論後是覺得,分組後的日常維護與關心,可以由小組的人自己做,自己決定投入的時間與精力;然後,需要大家一起投入的,比如除草,就可以找大家一起來工作,一方面解說分享自己目前種植的作物情況,一方便藉著共耕共學,行共食共玩之名。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分三組,平常由各組員進行關心與維護,但每一組可視作物情況,邀請大家一起出動。三組如果各有一次大出動,那麼至少還有三次共玩。

假設分組的計畫可行,該如何進行呢?

1.先將當季可種植的作物列出來。
*柏宏很認真地找了「作物時間表」:http://www.producegreen.org.hk/agronomy_17.htm ,請參考。

2.請大家圈選有興趣、想要耕作的作物。

3.進行討論、分組。

「種自己想種的、需要的東西,會比較起勁。」
「有一塊需要我照顧的地方,會比較有責任感。」
「可能也多少會有一點競爭意識……我的草怎麼可以長得比其他人的多呢?」
(瞇:大概只有男生會有這種競爭意識吧……)

最後,我是覺得,如果當季大家最後選出的作物,完全沒有自己想要參與的,也可以跳過這期,下期再說。就像選課一樣,沒必要非得選修不想上的課吧。

以上是聊天聊出來的。給貢丸班的大家參考。

假如分組的方式可行,不過收成該怎麼分,收成的作物要怎麼處理(有沒有要加工還是什麼?自己吃還是要賣?要賣的話該怎麼賣?)這些都有待討論。

──瞇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搶救馬鈴薯之採收大作戰──貢丸班PART 4

當然沒有大作戰那麼誇張啦,只是採收馬鈴薯而已,不過「搶救」倒是真的。

1月19日,曉萍在fb上發佈訊息:

「大熊報告:我們的馬鈴薯上面的葉子已快被鳥啄光,薯球也開始有蟲兒來吃了。建議儘早採收。」
「緊急決定:1/22(三)全體動員,搶救馬鈴薯。」

1月22日到現場一看,馬鈴薯的葉子還真的都被吃光光了!

「什麼鳥吃的?」我問。
「烏頭翁吃的。」義隆大哥說。

「烏頭翁本來就會吃馬鈴薯的葉子嗎?」我又問。
「好像沒有聽過耶!」大雄說。

我上網查了一下,也沒有查到烏頭翁會吃馬鈴薯葉子的說法。所以說……是我們的黃金馬鈴薯的葉子特別香特別甜特別好吃嗎?

曉萍和大雄教大家分辨馬鈴薯植株的狀況:葉子枯黃的代表可以採收了、葉子被鳥吃光光的也可以採收了;前者是本來就已經長到了可以採收的階段,後者是被迫不得已要採收──都沒有葉子可以行光合作用了,繼續放著馬鈴薯也不會再長大。

義隆大哥說,他看過文獻報導,愛爾蘭在四百年前以自然農法種植馬鈴薯,一英畝收成四公噸。嗯,一英畝約四分地,那麼一分地收成將近1000公斤!

那我們貢丸班呢?

接下來的記錄有點數學課。害怕數學的朋友請不要害怕,我們只是要算一下馬鈴薯的換肉率而已。

要計算換肉率,得先確定一開始究竟種了多少馬鈴薯──

◆ 第一次:台農一號黃金馬鈴薯四箱,一箱25kg共100kg。
◆ 第二次:台農一號黃金馬鈴薯二箱,共50kg。
◆ 第三次:大葉克尼伯馬鈴薯二箱,一箱24kg共48kg。

共計198公斤。

那貢丸班這次採收了多少馬鈴薯呢?

採收後計算:留種48公斤;剩下分成14份,每份8.4公斤。共計約165公斤。

義隆大哥說,剩下沒挖的植株差不多約四成。我們假設剩下的四成可能比第一次的收成好一些,這樣算一下,換肉率約1:1.5。

嗯,換肉率好像不高耶。

其實,還沒有到最後秤重結算,義隆大哥在採收時就預估了換肉率差不多是1:1.5。因為許多馬鈴薯的葉子都長得還不夠大,就被鳥吃了,底下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夠多。

換肉率不高,那麼就把它想成:「我們種下去的馬鈴薯,全部都變成自然農法的馬鈴薯了!」義隆大哥這麼說。(前情提要:貢丸班這次所種的馬鈴薯種薯,有部分是慣行的馬鈴薯。)。

不過,我們還是有採收到那種換肉率很高的。「像這種上面植株長很大的,底下的馬鈴薯多半也都很多。」曉萍說,「你看這株長很大,我們來挖這株!」

果然,一、二、三、四、五、六、七……喔喔喔有十顆馬鈴薯耶!

剩下沒有採收的馬鈴薯,都是葉子還算完好的,以及比較晚栽種的那批。比較晚栽種的那批馬鈴薯很神奇,烏頭翁幾乎都沒吃它們的葉子,不曉得是不是不合鳥的口味。

這批種薯是「大葉克尼伯馬鈴薯」,葉子長得非常有精神,土底下的馬鈴薯是否跟葉子一樣豐美呢,待下回分曉。



所謂的換肉率是,種下去的馬鈴薯,另外結出了多少馬鈴薯。像這張照片,我手指的地方,是原先的馬鈴薯種薯,它的旁邊又結出了三顆馬鈴薯,這就是換肉率。



通常植株長得不錯的,底下馬鈴薯多半也結得不錯。不過它很可憐,葉子都被烏頭翁吃光光了。



果然上面長得大,底下也很不錯。雖然葉子都被吃光了,但竟然也結了將近十顆馬鈴薯。要是每一株的換肉率都這麼好就好了。



這就是「大葉克尼伯馬鈴薯」的植株,葉子都沒有被鳥吃耶!嗯,希望下面的馬鈴薯長得跟上面的葉子一樣豐美。



雖說換肉率不如預期,不過,看到這一大籃馬鈴薯,還是很開心啊!

──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