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24鳳梨採收統計

今年鳳梨採收,從有紀錄的7/02開始然後到9/05結束,共66天。後續因為本人一連串的行程與旅行,就都請今年的幫手與朋友幫忙採收處理。

來看看今年鳳梨收成的相關數字

總採收重量10,021台斤(以下重量皆為台斤),總套袋約6000個,新欉5000(83%)、老欉1000(17%);從總重量換算,新欉採收8317(1.75分地)、老欉1704(約2分地)。新欉每分地產量4752,平均果重1.66;老欉每分地產量852,平均果重1.70。售價一斤65(跟去年相同)。(因為今年產地都在同一塊地,新欉老欉經常會同一天採收,因此無法像往年般分開計算,我只能從套袋數量粗估採收的佔比)

鮮果銷售大箱(20斤)78、中箱(10)113、小箱(6)53。另有些當地颱風後的緊急配送約400斤,其他配送300斤,再加上零零星星加總起來,今年鮮果銷售約4000斤,由此回推次級品約6000斤。果醬(含辣椒醬)260罐,果乾380包。

下面是去年的數字

採收總重量10,130,總套袋6100,新欉套袋5000,老欉套袋1100。新欉8597(約2分地)、其中老欉1533(約1.5分地)。新欉每分地產量4298,平均果重每顆1.72;老欉每分地產量1022,平均果重每顆1.39。

鮮果銷售大箱(20)102、中箱(10)195、小箱(6)61。另有幾個大批採購與颱風後的緊急配送約750斤。估計出貨總量約6000斤,再由此推算次級品約4130斤。果醬(含辣椒醬)300罐,果乾600包。

兩年的採收高峰期(每天採收200斤以上)

2024→7/24~8/26

2023→7/24~8/13(21天老欉區)

          7/28~9/10(45天新欉區)

--

看數字大家也看不出個什麼,只看到兩年採收量幾乎一樣,但其實跟去年相比不管是鮮果銷售還是加工品銷售,都大幅下降,唯一上升的就是次級品多了快兩千斤,這一篇數字文就先到這邊,之後再來跟大家講講今年的一些各個面向的觀察吧。

採收記錄

7月2日 20
7月4日 50
7月6日 45
7月8日 50
7月10日 70
7月11日 82
7月12日 27
7月13日 50
7月14日 142
7月16日 100
7月17日 90
7月18日 188
7月20日 357
7月22日 220
7月23日 120
7月24日 200
7月25日 400
7月28日 800 凱米颱風尾下大雨
7月30日 700
8月1日 650
8月4日 300
8月5日 250
8月6日 200
8月7日 450
8月8日 200
8月9日 450
8月11日 250
8月12日 400
8月14日 180
8月15日 430
8月16日 200
8月18日 160
8月19日 150
8月20日 420
8月21日 160
8月22日 150
8月24日 120
8月25日 180
8月26日 200
8月27日 100
8月28日 90
8月29日 200
8月30日 100
9月2日 120
9月3日 150
9月5日 50
           10021

 2024鳳梨報告part2(文長)

今年普遍大家都有一個感想,鳳梨的味道跟往年相比變淡了。的確,就算跟去年相同田區採收的相比,今年大部分的果實莫名的不酸且味道偏淡水分偏多,到底是怎麼了。而且,蟲咬變質、病變變質,一些有的沒的小瑕疵都比往年多的感覺。要說是什麼原因我還真的霧煞煞,除了不用肥不用藥,對比過往最大的差異就是換了田地,然後不除草改以壓草踩草方式照顧。甚至因為去年不除草導致水分涵養太好植株太大果實也偏大,修改為在採收前半年開始除草,減少水分的吸收,但不曉得是不是太慢了,果實依然偏大顆,抑或地力真的太肥沃(這原因我也已經跟客人講過N次)。

說也奇怪,這塊田區去年產期一開始也是果實太大味道偏淡,導致一開始都不敢出貨,直到2023/07/28~29,因為杜蘇芮颱風,鹿野降下600毫米雨量,有一整批的鳳梨直接回歸田裡,接下來五天採收的幾乎都拿去烘乾,然後過那個階段,接下來採收的鳳梨風味似乎回歸不少了(雖然沒有達到以前石頭地種的水準)。但至少八月多過後採收的,寄出去給客人吃算是比較安心。

今年的話,風味與品質一直還是不太穩定,要等到立秋再過一個禮拜,也就是八月中之後,才算是比較安心,這時候採收已經進行到接近三分之二。也就是前面採收時,我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選果挑果,但就算如此還是不如人意,客人還是會收到一定比例的瑕疵果,這我也是感到非常抱歉。

每天都有大量的次級品等待處理壓力也是很大。有一批是凱米颱風過後收的,朋友拿去加工,很誠實地跟我說這批味道真的太淡了,我還趕緊補幾顆較小顆的老欉賠罪,就算是賣次級品給人家,這樣還是不太好,以後這種是不是給大家打果汁好了。

今年一直到九月初,那種酸甜比才終於有令人滿意的風味了,到底為什麼要等到九月呢?想必溫度絕對是個重點。

溫度會影響什麼呢?溫度會影響成熟的速度(酵素作用加強),會影響酸甜的比例,還會影響菌的活性,以及各種蟲子的活動力。今年因為有明顯感受到氣溫較熱,熱到連晚上都熱,鳳梨晚上的熱都還沒散完,白天又繼續吸熱,鳳梨要變酸的機會都沒有。我沒有研究通常要幾度以下,土鳳梨的酸味才會出現,但至少像老人家說的立秋後的一定會酸,而正期的土鳳梨不會酸,正期指的大概是整個七月,那時候就是最熱的季節。但除了不酸,那至少會很甜吧,有些是這樣沒錯,但有些連甜度都不太夠耶,怎會這樣。一般來說,越熱應該會越甜,那為何呢?是酵素活性的問題嗎?鳳梨前輩李萬枝說,當把鳳梨拿去冷藏,鳳梨的酵素還是在作用,酵素會慢慢把醣(糖?)吃掉,所以冷藏過後的鳳梨通常會比原本的要酸一點(因為醣變少了)。這也是我今年跟大家說,回去後冰過再切會比較好吃。但回推那些不甜的,難道是因為在等待成熟時,因為溫度的上升,酵素活力變強,把原本在鳳梨裡的糖也吃掉了?然後也因為酵素變多了,也開始分解鳳梨的肌理(纖維本身),鳳梨的纖維被分解後,果肉中的水分抓不住釋放出來,切開後整個果肉會較透明,也就是俗稱的肉聲果的那種狀態。甚至許多還沒切就會有出水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大家反應鳳梨的蒂頭在"滲水",厲害的還會直接從果目縫隙間出水。這樣自己寫一寫,就突然好像明白了今年的一些奇怪狀況,以前都沒遇過。

但我還是很懷疑,除了溫度的狀況,地力的狀況是不是也佔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地力導致這兩年的鳳梨異常健壯(絕對是),鳳梨自己的酵素活性也異常的強,然後加上溫度的加乘,因此七八月只要太熱,鳳梨的品質就令人擔憂,然後直到九月,鳳梨狀況又因為氣溫的關係一切不良因素可以減少,是這樣嗎?各位,當農夫真的也是不容易啊。(又出現奇怪的結語了)

對了,我昨天查了半天的氣象資料,下載今年跟去年七八月各自兩個最靠近的氣象站(一個在隔壁村茶改場,一個在距離約兩公里的高台上)的相關氣溫與雨量,有幾個自己整合的參考數字。首先是今年七月鹿野的均溫比去年七月高將近一度,一度看起來其實沒什麼,但這是一整個月均溫,也就是會有好幾個白天加好幾個晚上的溫度都更熱的結果。再來,今年七月的夜晚最低溫,有13天的溫度高過24度,其中有8天超過24.5度;去年七月夜晚只有5天高過24度,其中2天高過24.5。這兩個月差異非常明顯,因為最低溫其實是會影響鳳梨酸度的表現,所以我會特別注意。去年跟今年的八月均溫差不多,倒是去年八月白天溫度還比較高,但晚上是差不多的。

這些氣溫的變化確實有點讓人驚訝,也就是說,就算地力條件有改變,但真正可以造成決定性因素的,還是氣溫本身,要怎麼反應這些變數,就是傷腦筋的地方。

(鹿野茶改場氣象資料)


資料來源:CODiS氣候觀測資料查詢服務--資料瀏覽

https://codis.cwa.gov.tw/StationData

 2024鳳梨報告 part3(依舊文長)

其實我在想,大家真的有要這麼認真看這些耕作細節嗎?或是那些植物生理學之類的。說實在的,買東西的人,包含我自己,還是最在乎買到的東西是怎樣,過程可以心安理得當然很棒,但買到不想要的東西可一點都不棒。也就是說,就算因為總總的原因,抱持著興趣知道了產品的細節,然後在心理因素加乘上,覺得挖,這東西真是得來不易阿。甚至也因為知道細節,了解諸多原因,會導致農民的作物品質會有一些瑕疵,因而可以理解。

但,理解並不等於我想要買到不好吃的東西,對吧。

身為生產者其實也知道這點。消費者其實最終並不想買到不好吃的東西這是重點。(至於那些亂吃一通我就不予置評)

我自己是覺得,今年買鳳梨的人,真的是會收到"這鳳梨好像不太好吃"的這種情況。但為什麼我卻在出貨端沒辦法掌控,這就是今年最大的問題,因為好吃跟不好吃的鳳梨,從之前累積的各種判斷技巧與經驗,在今年似乎失靈了。有些我判斷好吃的其實沒那麼好吃,有些我判斷不算好吃的,竟然意外地好吃,所以,貨要出嗎?要阿,不然我會哭。最後的結果,還是只能在各位收到後切開才會揭曉。只是,結果真的跟我預想的差很多。所以,各位,不好吃、有狀況跟我說我都會接受喔,我心臟很強不用擔心。

好的總之今年該抱怨該怨嘆也已經不下百次了,就這樣吧。那來想看看其他辦法!?

既然有人問:未來不是每年都會變得更熱嗎?有辦法延後採收嗎?

有個很簡單的又天然的推論,如果要延後採收的日期,那就是要延後開花的日期。不太可能是原本的時間開花,卻要讓整個果實延後成熟,那可能做得到但不會符合大家對於天然的接受度。

要在正常的開花機制下延後開花(聽起來有點拗口),依照目前農業技術當然是沒問題的,各位你買的市面上的鳳梨甚至很多水果,其實都有控制開花的時程,不管是提早還是延後。最主要就是為了減省成本(採收管理),以及調節產期,盡量在不同的時間都可以吃到這個東西,延長產品壽命(彈性)。

但我有辦法用天然的方法讓鳳梨延後開花嗎?天然的界定大家其實不太一致,但至少如果不用藥或是一些奇怪的方法的話(總之不是化學或侵入式的),也許大家會接受喔。這篇農改場"鳳梨開花抑制調節技術之介紹"有提到一段我蠻有興趣的。

「噴施氮肥可促進鳳梨葉片生長,維持旺盛營養生長,而遮陰(90 %)則會抑制葉片生長,使植株養分不足以供應花芽分化所需,兩者同樣能達到使葉片濃綠及降低碳氮比的效果,使植株不導向生殖生長途徑。據台灣學者研究上述措施採單獨或搭配處理都能延遲鳳梨自然開花,其中以施氮肥配合遮陰的抑制效果最佳,在適當的植株大小下,甚至可達到完全抑制。」

各位你有看可能也沒有懂

關鍵字:

遮陰90 %會抑制葉片生長,使植株養分不足以供應花芽分化所需。

上述措施採單獨或搭配處理都能延遲鳳梨自然開花

所以,好好地蓋黑網,就有機會延後開花!!但什麼時候要開始蓋呢?什麼時候要拿掉黑網呢?好問題。或許下個回合可以試驗個幾排看看,但大家可以接受嗎?總之,在不用肥不用藥的條件下(到底在堅持什麼),是不是都可以試試?這也是個好問題,不用肥不用藥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如果再加上自家留種這個條件的話(至少我家鳳梨是自家留種),又有好多可以討論的事情了。但自家留種的技術與可行性在本地不用肥不用藥的農夫圈子幾乎沒什麼在討論耶(有人根本不在意自家留種)。

好,總之呢...目標當然是讓大家還是要收到好吃的鳳梨,然後在一些大家也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的情況下,我會秉持著只有自己知道的良心來照顧鳳梨,反正呢目前我也沒有打算要商品化(也就是消費者跟生產者脫鉤)本人農作物,大家有什麼意見都可以第一線回饋到生產者,這是目前我最在意的,也希望大家在包容、支持之餘,也多想想購買的本質與自己的關係。

前進是一條路,後退也是一條路,希望大家不要太侷限也不要太鄉愿喔,感恩各位。

(來自台南農改場的文章)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2024草莓採收統計

 今年草莓的狀況普遍來說很差,主要是冬天氣溫偏高,整體開花數量較往年少,加上人力有限常常雜草過長。溫度高、雜草多,蟲就很多地方可以躲,曾經有一陣子草莓葉子被好幾種蟲一起吃,導致新葉長不出來,草莓株的養分累積受影響。再來溫度不夠低(譬如二十度以下),螞蟻們活力還夠,就出來吃草莓,總之很多不利因素都來了。





今年草莓定值四排,約四百五十株,二~三~四月總採收量是30.93公斤。約莫是去年61公斤的一半。不過去年有六百株。今年的良品較少,草莓鮮果出貨不多,因為沒有特別統計,憑印象的話應該鮮果出貨不到10公斤吧,畢竟總產量也只有31公斤。

因為產量變少,搭配桑椹做果醬也做了一百三十幾罐草莓桑椹果醬,算是還可以接受啦,倒是桑椹,四棵有兩棵歷經去年颱風吹歪,大量修枝後,竟然可以採收91公斤,而且到最後有些已經太累沒有採了,估計約莫也是一百公斤產量。好厲害。



今年種草莓的農地可能會有變動(地主要售出),因此還不確定能否在同一塊地繼續種,如果不行,就再想辦法,畢竟草莓需要有水澆灌,還有得要可取得水源的農地才行。至於氣候的變異,就只能看看下一代草莓的適應能力了。太辛苦的話,就種的更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