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鳳梨 part 1(有一株鳳梨開花開得比較特別,之後會繼續為您追蹤說明)

話說今年要開始賣自己生產的鳳梨了,雖然量很少,還是跟大家介紹說明一下自家鳳梨狀況,畢竟我也是生手難免有些緊張,如果資訊有誤的地方請各方不吝指教更正。

去年十月接手了一塊約1.7分地大小的鳳梨田,品種為土鳳梨可能是台農3號(多裔芽)。原本生產者是使用慣行農法,在他們第一年採收完後租給我,接手的意思是承接人家種的鳳梨田,並不是重新翻種。

今年是鳳梨採收第二年,俗稱第二收。去年十月接手開始整理植株,以不噴藥無肥料只除草淘汰老弱植株管理。今年算是轉型期第一年,在去年慣行的殘肥餘威下植株算是高大,比起自然農法來看大個三倍左右,認識農友說植株大鳳梨也會很大,加上去年留下的冬果的確也很大,因此滿心期待有大鳳梨可以吃。(冬果是比較晚開花的植株,鳳梨果實直到冬天才能採收。)

照片中為鳳梨開花情況,植株通常在三、四月份會有紅喉現象,然後不久後開花。鳳梨屬於多花聚合果,之後逐漸長大成為印象中鳳梨的狀態,這其中一張照片中開花開得比較特別,之後會繼續為您追蹤說明。

今天鳳梨part 1 先講到這裡。

本來想介紹鳳梨身世,不過網路上大家都可以查得到因此作罷。

──老斌




【冷門知識】老斌查詢,瞇補充

鳳梨為了適應乾燥的環境,因此營養方式和仙人掌、落地生根及長壽花一樣,為行景天酸代謝作用的碳固定方式。

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簡稱 CAM)是部分植物的一種精巧的碳固定方法。要在乾旱熱帶地區生存下來,CAM植物演化出一套生存機制,二氧化碳的固定將於卡爾文循環在時間上分開。這樣就可以避免水分過快的流失,因為氣孔只在夜間開放以攝取二氧化碳。(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嗯,有看好像沒有懂吧!我也不懂。(瞇說)

瞇從前是編輯,她說寫文章一定要讓人讀懂。所以,她又查了一段:

CAM型植物如仙人掌、龍舌蘭、景天科等多肉植物,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例如像荒漠或其他乾燥的地區,白天的氣溫相當高而且相對濕度很低,故在白天將氣孔關閉可減少水分的逸失。在夜間因為溫度低(荒漠地區通常日夜溫差很懸殊)且較常有露水的產生,相對濕度變高才將氣孔開啟,而這時CAM型植物會將所吸入的CO2併入各種有機酸內供植物做進一步的使用。這種代謝方式最早於西元1,800年左右,科學家(de Saussure, 1804; Heyne, 1815)發現於景天科植物,故稱之為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這類的植物則簡稱為CAM型植物。(取自〈景天酸代謝作用與多肉植物栽植之間的關係〉)嗯這樣有沒有比較懂一點......

瞇:「真是聰明的植物。」
老斌:「真是恐怖的人類。」
瞇:「為什麼?」
老斌:「這樣都可以知道。」
瞇:「嗯,確實是很恐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